close

  ■凌 朔
  打開20日的英國《衛報》網站首頁,滾屏4次才能發現一條新聞,題為《學生抗議有混戰》;同一天的《每日電訊報》也在不很顯眼的位置用寥寥402個英文單詞對同一事件予以報道;英國《每日郵報》更“絕”,直接上了幾十張圖,幾乎不評、不議。
  是因為料不夠猛麽?19日的抗議活動,發生在倫敦的“政治心臟”地帶,老議會廣場,大本鐘南側,示威者號稱這次運動要“占領倫敦”。
  是因為規模不夠巨麽?包括學生在內的數千人參與,不少人帶面具,點火把,甚至釋放煙霧彈,法新社稱之為“4年來英國規模最大的學生抗議活動”。
  是因為事件很獨立嗎?過去一個月,一些學生在議會廣場零星抗議,但每次抗議都被警方“壓制”和“控制”,這才導致在19日集結數千人游行集會。
  是因為抗議和平有序嗎?一些學生衝擊路障,一些學生試圖闖入廣場附近的保守黨總部,一些蒙面人打砸臨街店鋪,恐嚇游人。
  抑或是因為事件平靜收場?警方最終動用警棍等防暴裝備與示威者發生混戰,不少警察與示威者追逐、扭打、撕扯,最終逮捕11人,至少3名警察受傷。
  英國媒體向來沉不住氣,但聒噪的小報風格卻在這次示威活動中消失得無影蹤。即便是西方主流通訊社,也惜墨如金,一反常態地報道了這次“占領活動”。
  《每日電訊報》那篇402字的報道用“翻越柵欄”、“躲開警察”、“衝擊路障”、“點燃明火”、“哄搶警帽”等詞彙描繪示威者,用“4天前就發出警告”、“不得已採取疏散措施”等表述為警方行動“正名”,再用幾段直接引語表達了示威者的訴求,再配以兩張圖片,文章草草收工,沒有評論,不附鏈接,不加官方回應,不帶站隊色彩。
  且不論示威者與當局之間的是是非非,僅僅事件本身的規模與規格,就遠非隻言片語可以描述。
  西方媒體的有選擇性緘默,有選擇性屏蔽,不得不讓人重新思考西方媒體新聞報道的標準和報道背後的隱藏利益。(據新華社電)  (原標題:倫敦大動靜 英媒不吱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r86vrlwis 的頭像
    vr86vrlwis

    Mt Everest

    vr86vrlw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